酷爱产品摄影

让我们走得更近些

编者按:在主题纪实摄影中,有些拍客与拍摄的对象没有任何沟通,出来的画面也感觉是偷偷摸摸,或者是一种非自然的状态呈现。这种影像,是很难有什么感召力的。“黑芙蓉王”这组《“杨五六”当包工》展示出来后,引起了广大的关注。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沟通之道。

  这里是大家一个共同交流栏目,同时也欢迎大家把自己作品拍摄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共同来提高。

  联系邮箱:tpgzs@126.com  79167683@qq.com

  责任编辑:极度人生




作品链接http://pic.csonline.com.cn/Photo/20110331/2_8_78857.HTM

文/图:黑芙蓉王

让我们走得更近些
      ——拍摄《“杨五六”当包工》的一点感想
  
   《孙子*谋攻》里有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至今仍是各行各业制胜的定律。摄影也是如此,尤其是纪实摄影,要想取得拍摄的成功,就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必须与被拍摄对象走得更近,和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他们,熟悉了他们,才能让自己在拍摄中游刃有余,才会拍摄到最满意的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才会有血有肉,才能真正体现纪实作品的意义。以下是经历在我身上的一个拍摄故事。
   2007年10月的一个周末,我去湘西苗寨采风。当时我并不熟悉苗寨的风土人情,也没有与苗族同胞们沟通交流的经历,我很冒失地跑到在一位苗族同胞的家里来拍摄自觉得不错的主题。征得主人同意后,我在他家堂屋里拍了很多照片,主人也很热心,于是我就坐在正堂中和他聊了起来。气氛本来很融洽,可我一个随意的动作突然让主人很不高兴:我在正堂中翘了二郎腿,此举在苗族同胞的习俗中是有欺主之嫌的。那天,我再也没有举起自己的相机了,我失去了和一个苗家人交流的机会,自然也拍摄不到更深层次的摄影作品了。
   今年3月,我和几位摄友到洞庭湖边一个叫沙头镇的地方采风时,偶遇湖边一伙正在砍伐、搬运速生杨树的民工。对一个非常喜欢拍摄人文纪实作品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是可拍摄的大好题材,但是我并没有急着拿出相机来,而是和这些农民兄弟打招呼,像他们一样一屁股坐在湖边的土堤上,和他们称兄道弟、拉起家常来,甚至还开上了玩笑。慢慢的我们就熟悉起来了。他们都是洞庭湖边土生土长的农民,年纪稍大的杨国昌是这十多个人中的老板,在洞庭湖边承包了几百亩速生杨树的砍伐搬运业务,但是大家却从不称呼他为老板,依然还是沿用在村里的叫法---“杨五六”。我还了解到他们之间谁和谁是亲戚,谁负责干什么活,每天能够赚多少钱,家里有什么样的故事……最后,当我拿出相机时,他们竞相争着要我给他们拍照了。那天我也终于拍到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从两回摄影采风的结果可以看出,与被拍摄对象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能够与他们打成一片,是摄影人成功拍摄出满意作品的前提。毛主席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摄影人什么时候做到了能够与被拍摄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能够和他们同甘共苦地生活,能够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就一定会拍出不错的片子。
   纪实摄影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它是对真实生活的客观反映,真实是排在纪实摄影第一位的。摄影人如果不走进被拍摄者的生活空间,就很难寻找到他们的真实生活场景,也就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状态,作品自然也就缺乏说服力。
   在拍摄《“杨五六”当包工》这组片子的时候,我事先就想好了要怎么才能融入这伙农民兄弟的生活之中,怎么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怎么才能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老杨虽然是他们这伙人中的“老板”,但其实也就是一个带头干活的,杨树的砍伐与搬运都是体力活,承包来的业务价格也很低,大伙都是同一个村的老乡,有些还沾亲带故的,工钱标准自然是不能够打折扣的,可利润空间又是这样少,老杨也就只能够自己动手和大伙一起来劳动了。55岁的年纪,还和小伙子一样的干活,所以当我看见老杨一次背三根木头上船的时候,问他吃不吃力?老杨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年轻的时候一次可以背200多斤,现在年纪老嗒,比不得以前咯。从老杨的说话和劳动情形之中,我便知道老杨这个“老板”也是徒有虚名罢了。中午吃饭是开集体餐,伙食费也都是老杨出的,当老杨邀请我们一起就餐的时候,为了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我也就答应了,并在小卖部买了啤酒和香烟,算是我们交纳的伙食费。当老杨第三次去盛饭的时候,旁边一位做工的同村人取笑他:“一餐恰咯多,还想不想赚钱咯?”而做为摄影人的我,自然不会放过这最有生活气息的瞬间,这样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与画面,不与他们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不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不与他们的生活相当的熟悉,不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之间的一员,是无任如何也拍摄不到的。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沟通和交流,但很少有人认真、深入的思考过,作为一个摄影人,怎么通过沟通和交流来使自己更进一步走进被摄对象的生活?通过拍摄《“杨五六”当包工》这组片子,我得到一点点心得:
   我认为与被摄对象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是摄影人拍摄纪实作品时非常重要的步骤,这种交流和沟通就是信息的流通和传递,是让摄影人走近被摄对象真实生活的感受,是拍摄有社会意义的纪实作品的前提。
   沟通和交流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最常用的方法是与被摄对象进行语言沟通。可我们又该如何在摄影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从而使摄影作品获得更大的成功呢?我认为首先要善于营造沟通和交流的氛围。摄影人要树立强烈的沟通交流意识,尤其在拍摄纪实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主动、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善于利于沟通交流来创造宽松和谐的摄影氛围,时刻不忘沟通交流是纪实摄影的生命力。
   其次是要提高摄影人自身素质。沟通交流也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一门知识,摄影人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格魅力与人本精神,还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表达等能力,这样才能在沟通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增强被摄对象的信服感和趋同感,以利于拍摄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
   三是善于构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沟通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是多样的,不论是哪种类型和方式,都需要建立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和行之有效的机制来保障。通过多种渠道来营造出良好的现场氛围。
   四是在沟通交流中要以诚相待,言而可信,建立沟通双方的信任感和相互尊重的权益。在实际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满足别人希望被尊重的需求,创造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
   五是要与被摄对象情感相通。将被摄对象当做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融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摄影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六是摄影人一定要记住被摄对象。当你正在电脑前欣赏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或许他们在等待你为他们所拍摄的照片,或许他们在期待你曾答应他们的那些事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吧,你也不想轻易放弃来之不易的情感和拍摄时的感动。
   总之,沟通交流有利于摄影人与被摄对象之间形成良好的摄影氛围,有利于摄影人走进真实的现实生活。离他们近一些,我们一定会有全新的感觉,离他们近一些,我们的作品会更有价值和魅力。
文章分类: 摄影技巧
分享到: